为了让残疾人就医更便捷,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、中国残联办公厅近日印发《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》,要求更多医疗机构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,切实改善残疾人就医体验。意见明确,医疗机构要设置符合标准的无障碍标识、无障碍停车位,设立低位服务窗口,设置无障碍卫生间。挂号、叫号、缴费等自助公共服务终端设备,需具备语音、大字等无障碍功能,或保留现场指导、人工办理等传统服务方式。此外,还鼓励医疗机构配备可租借的轮椅、平车等辅助工具,并在入口或显著位置对机构内主要无障碍设施等进行标注指引。在服务流程方面,医疗机构要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,完善电话、网络、现场预约等多种挂号方式,畅通代残疾人预约挂号渠道。同时,针对残疾人特点优化就诊路径,简化入院手续办理、医保审核、出院结算等服务流程。此外,还要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,积极发挥家庭签约医生作用,畅通双向转诊渠道,为残疾人随访、复诊、康复等提供便利。此前,已有多地先行开展了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。例如,江西省抚州市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,推动当地医院改造或设置了无障碍通道、电梯、停车位等设施,还开展了手语翻译培训班,为听障人士就医提供便利。江苏苏州吴中区检察院督促辖区内医院新增了低位服务台、无障碍停车位、AI手语翻译机等,优化了无障碍环境建设。
|
|